专家学者

陈仲颐

        陈仲颐,籍贯台湾省台北市,1923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36年毕业于菲律滨马尼拉华侨小学,1936年-1940年就读于菲律滨马尼拉华侨中学。1942年毕业于上海麦伦中学,1945年毕业于上海聖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1945-1946年在台湾省公共工程局任技术员;1947-1948年在台湾工程公司任工程师;1949年赴美留学。1950年6月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院土木系,获工程硕士学位。1950-1951年在美国洛杉机德姆莫乐基础工程公司担任工程师;1951年2月回国,先在北京燕京大学土木工程系,1952年9月后,一直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任讲师、教授。
        陈仲颐1950年在美国参加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1951年在北京参加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81年参加国际土力学基础工程学会;1986年起任中国土力学基础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52年3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6月加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先后任台盟中央常委、副主席、名誉副主席。1988-1998年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1994年参加北京海外联谊会,任副会长、顾问;1995年参加中国爱国工程联合会,任副会长。1999年起任北京菲律宾归侨联谊会名誉会长。
        陈仲颐长期从事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的主要著作、译著和教材有:《土学与土力学》(合著、合译),北京:高教出版社,1954;《土力学地基与基础工程》,高教部教材处,1954;《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合编),北京:水利出版社,1957;《基础工程学》(合著),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土力学》(合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非饱和土土力学》(合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0世纪80年代他主要进行混凝土海洋平台模型试验及区域性土工程问题研究。90年代进行中国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及其地基设计原理研究及中国古代基础研究,并与加拿大著名学者Fredlund D. G.联合开展有关膨胀土工程性质的中加合作研究。全部经费由加拿大政府(IDRC)资助,陈仲颐担任中方总负责人。合作研究历时5年,研究成果为膨胀土地基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1992年3月及1994年6月,分别在北京和武汉主持召开了第1届全国非饱和土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和中加非饱和土学术研讨会。
        陈仲颐精通英语和日语,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1981赴日本进行中日土工技术交流,介绍我国在土的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的经验和研究成果;1985赴美国旧金山参加第11届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1987赴日本京都出席第8届亚洲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会上应邀作“区域性土的工程问题”专题报告(包承纲、钱鸿缙共同撰稿)。1992赴美国Dallas参加第7届国际膨胀土学术会议,在会上做了“有关中国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及其处理实践”的特邀报告;1995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10届亚洲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会上,做了“古代中国土工与基础工程一瞥”特邀报告;同年9月赴法国巴黎参加第1届国际非饱和土学术会议,并出席国际土协TC6委员会会议;同年10月应韩国岩土工程学会邀请,赴韩国首都出席该会年会,参加有关学术交流活动。
        陈仲颐1984被评为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1985获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一等奖;1985在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上受表彰为先进个人;1986集体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混凝土海洋平台研究);1989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1992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基础工程学》);1992年起,国务院发给高等教育事业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