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

周镜

        周镜,1925年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籍贯江苏宜兴。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9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在该州公路局材料研究所工作。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他便同卢肇钧等人一起在艰苦条件下创建了我国铁路系统的第一个土工试验室,并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土工试验》规程。几十年来,他一直在铁道科学研究院从事铁路路基土工方面的科研工作,是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发表论文40多篇。
        1979年学会恢复活动,周镜被选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秘书长,并于1991年至1995年期间担任理事长。为推动土力学的发展,为促进海峡两岸及国际学术交流,他做了大量工作。1987年出席第八届国际土协亚洲地区大会,任小组会议主席;1991年6月、1994年10月主持召开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六届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同年10月在西安组织召开了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
        他还曾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报》主编,《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他现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顾问,中国铁道学会常务理事。
        周镜在岩土工程程界享有很高的声誉。1985年他被推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88年又被推选为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工程组委员(1988-1995)。1991年至2006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1993年第一批被授予“詹天佑成就奖”,1994年被聘为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1994年被评选为第一届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至2002年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20世纪50年代,修建天兰和包兰铁路,通过黄土高原。施工中出现大量问题。以周镜为组长,结合唐山铁道学院老师和第一设计院的工程师参加,在陕、甘、晋、豫四省,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和系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提出了按黄土结构力学性质确定路堑边坡陡度的原则,为以后进一步研究黄上边坡打下了良好基础。
        周镜于1963年提出了第二滑动面计算衡重式挡墙土压力的方法,和确定墙后滑动面出现范围的判别式,显著地简化了土压力的计算过程。该方法已被铁路标准图设计采用。
        60年代修建贵昆铁路,其中含软土路基地段,施工时,许多工点发生路基坍滑事故。以周镜为副组长的工作组通过多种方法,使该段软土路基的处理取得成功,为贵昆铁路按时铺轨做出重要贡献。采用的处理中,用桩排架作软土路堤斜坡脚下埋式支挡的方法,在国内是首例,国外也未见报道。
        70年代初,周镜主持天津新港铁路软土路基的处理课题。他提出的短密砂桩和生石灰桩处理方案,取得了良好加固效果。该处理方法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经受了考验,后来在新港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
        在深圳机场采用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土地基过程中,出现了地基沉降曲线过早趋于稳定的假象。周镜提出设计集水沟人工抽水的方法消除了这一假象,保证了施工质量。
        80年代周镜主持铁道部“静力触探应用技术的研究”科研项目,提出了较全面的“静力触探应用技术暂行规定”(草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项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老骥伏枥,奋发不已。1999年他担任黄文熙讲座撰稿人,阐述了他对研究解决“岩土工程中的几个问题”的观点,引起了我国岩土界的高度重视。目前他仍但任几个重大科研课题的顾问,为我国岩土力学学科的发展继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