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

王卫东


王卫东
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E-mail:weidong_wang@arcplus.com.cn
电话:021-53217005
传真:021-62988727
通信地址:上海市西藏南路1368号
邮编:200011
王卫东,男,1969年1月出生,汉族,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6年5月参加工作,2007年10月加入九三学社,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现任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隧道建设(中英文)》和《Proceedings of the ICE - Forensic Engineering》编委等职务。
长期在工程技术一线从事岩土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工程设计300余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重点在软土深基础工程领域,研发形成了软土深基坑工程安全与环境影响控制技术、深基坑深层承压水控制理论分析与设计方法及系列超深水泥土隔渗新技术、软土超高层建筑新型桩基与深基础沉降控制关键技术等创新成果,成果通过规范标准、全国规模化应用等已转化为行业共有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第1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获国家行业及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3项、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杰出岩土工程奖1项。撰写专著2部,主编著作5部,参编著作10部;主编国家、行业和地方等规范标准16部,参编13部;获授权专利56项、软著19项;发表论文240余篇(SCI、EI收录130余篇)。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科技精英等荣誉。

教育背景
1986.9-1990.7:同济大学,地下建筑工程,学士
1990.9-1993.3: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硕士
1993.4-1996.4:同济大学,岩土工程,博士


工作履历
1996.4-1998.8: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1998.8-2001.7: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历任副主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师
2001.7-2013.10: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任所长、院总工程师助理、院副总工程师
2013.10-2016.5: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任所长、院结构总工程师
2016.5-2020.12: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地下空间与工程设计研究院,任院长、总工程师
2016.9-2020.7: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执行总工程师
2020.7-至今: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执行总工程师
2022.12,九三学社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2023.1,政协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研究领域
王卫东主要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基坑工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地基处理工程等设计与研究。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程建设需求,针对城市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础工程难度高、风险大、能耗高的挑战,围绕安全、地下水和变形控制的核心技术难题开展研发与工程实践,成果通过规范标准、全国规模化应用等已转化为行业共有技术,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主持研发的代表性科技创新成果包括:(1)软土深基坑工程安全与环境影响控制技术;(2)深基坑深层承压水控制理论分析与设计方法及系列超深水泥土隔渗新技术;(3)软土超高层建筑新型桩基与深基础沉降控制关键技术。
主持完成的代表性工程设计成果包括:(1)世界上最复杂的交通枢纽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基坑工程(基坑面积40万平米,最大挖深达29m);(2)中国首座500kV上海世博输变电站地下工程(直径130m,挖深34m);(3)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五号井基坑工程(挖深45.5m);(4)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空间基坑工程(地下建筑面积约100万平米,最大挖深达40m);(5)高度597m的超高层建筑天津117大厦基础工程;(6)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建筑单体和会展综合体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地基处理工程(中国进口博览会主场馆,总建筑面积147万平米)。

负责设计的代表性工程
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负责地下空间工程、基坑工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地基处理工程等设计300余项,成果获国家行业及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4项。代表性工程包括: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基坑工程:世界上最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基坑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开挖深度19~29m,是当时国内面积最大、空间关系最复杂的基坑工程,采用了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及多级梯次联合的新型支护型式;获2015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
上海500kV世博输变电站地下工程:国内首座500kV全埋大容量地下变电站,地下结构直径130m、埋深34m,采用了基坑支护结构与圆筒形地下结构相结合逆作法设计方案;获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杰出岩土工程奖、2011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第七届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一等奖、第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入选中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天津117大厦深基坑与基础工程:建筑高度597m,地上117层、地下4层,在天津软土地区首次开展了100m深超长灌注桩设计与实施;基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塔楼挖深约26m,采用了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以及多级梯次联合支护设计方案。
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地基处理工程:世界最大单体会展建筑,中国进口博览会主场馆,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软土地基处理面积达35万平方米,针对超大面积展场采用了大桩距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案;获2017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
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5号井基坑工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世界最先进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之一,其中五号工作井挖深45.5m,是上海地区最深的非圆形基坑,针对多承压含水层采用了双帷幕方案的“隔-降-灌”一体化设计方法及分层减压控制技术,并实施了86m深水泥土搅拌墙,实现了对邻近磁悬浮轨道的微变形控制。
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空间基坑工程:包含24个地块,地下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基坑总面积30万平方米,挖深15~40m,综合应用系列超深水泥土隔渗新技术,有效控制了大规模降水引起的基坑变形及对周边环境设施的影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项目逆作法工程:基坑面积4.8万平方米、挖深26~33m,采用“前阶段整体逆作,后阶段塔楼先顺作、纯地下室后逆作”的顺逆作交叉实施方案;获2019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
成都绿地蜀峰基坑工程:塔楼高度468m,基坑面积约2.2万平方米,挖深23.4~29.9m,采用平面与空间立体混合的支撑+锚索组合体系设计,并提出了系统的膨胀土地区深大基坑工程风险控制措施。
徐汇滨江西岸传媒港与上海梦中心项目(西岸“九宫格”)基坑工程:基坑面积15.7万平方米、挖深16~17m,与运营地铁约9~10m,分成28个基坑先后实施,提出了考虑基坑群叠加影响的城市敏感设施变形控制成套关键技术;获2021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
上海中心大厦基础工程设计咨询:负责该项目超长桩试验设计以及基础工程顾问审核,建筑高度636m,中国第一高楼,通过试验首次将超长灌注桩技术应用于软土地层600m级超高层建筑。
上海苏州河深层调蓄工程苗圃超深圆形基坑设计咨询:基坑内径30m、开挖深度56.6m,提出了50m级以上超深圆形基坑的计算分析方法,将常规“逐节逆作法”方案调整为“五道环梁顺作”的方案,节约工期约3个月,地墙最大测斜约8.5mm。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CCTV主楼基础工程:两塔楼最高234m,均呈双向6度倾斜,建筑形态特殊,基础受力复杂,采用了非均匀变刚度布桩设计方案,大偏心荷载下总沉降控制约5cm;获得2013年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结构)金奖、第八届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一等奖。
南京绿地紫峰大厦基础与基坑工程:建筑高度450m,江苏第一高楼,通过深层载荷板试验合理确定了软岩桩端阻力,大大优化了桩基工程量;基坑面积13800平方米、挖深23.5m,距地铁一号线隧道仅5m,通过考虑基坑实施时间和空间效应的综合分析与设计,达到对地铁隧道微变形控制;获第七届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一等奖。
润扬长江大桥南锚碇基础与基坑工程:南锚碇基础长69m、宽51m、深29m,首次采用了钻孔灌注桩结合冻结止水帷幕的支护形式,获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武汉绿地中心基坑工程:建筑高度475m,基坑面积3.6万平方米,普遍挖深23m,针对临江深大基坑采用了“分区顺作、中间设缓冲区后作”的支护设计方案;获2017年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无锡市综合交通枢纽基坑工程:基坑总面积12.5万平方米、挖深9~23m,采用了“整坑围护、分阶段实施”以及支护结构与有限跨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设计方案;获第十三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南京德基广场二期项目逆作法工程:基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开挖深度约为21m,采用了“裙楼先逆作、塔楼后顺作、裙楼地上地下同步实施”的设计方案;获2011年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昆明恒隆广场基坑工程:基坑面积5.3万平方米、挖深20~25m,针对基坑面积超大、平面形状不规则的特点,采用了直径达240m的超大跨度拱型支撑体系设计方案;获2019年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天津于家堡金融起步区一期项目基坑群工程:8个地块,每地块基坑面积6000~35000平方米、挖深12~22m,针对超大面积基坑群采用了各地块分区独立实施设计方案。
郑州郑东新区龙湖金融中心基坑群工程:25个地块,基坑总面积约28.5万平方米、挖深12.5~20m,针对超大面积基坑群采用了分阶段、多地块合并实施设计方案。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改扩建工程配套设施项目基坑与边坡工程:总占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依山而建,地下室高差最大32.5m,基坑最大挖深26.3m, 针对工程特点采用了多种支护结构相结合梯次接力联合支护方案;获2020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一等奖。
南京金鹰国际三期逆作法工程:基坑面积1.25万平方米,挖深22~30m,采用塔楼顺作、裙楼逆作的分坑顺逆结合的方案,并实现了全工况受控下的塔楼顺作区和裙楼逆作区立体穿插实施;获2020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一等奖。
宁波绿地中心基坑工程:基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开挖深度15.9~18.1米,环境复杂,采用分区顺作方案,共分为6个大区,10个基坑分区先后实施;获2020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一等奖。
南京金鹰天地广场基坑工程:基坑面积53000平方米,挖深22~33m,采用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大刚度支撑体系、坑外回灌及微扰动注浆等系列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实现了紧邻地铁大规模基坑工程的整坑实施;获2021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一等奖。
杭州国际金融会展中心逆作法工程:基坑面积15.7万平方米,开挖深度16.05m~16.25m,针对超大面积基坑采用了上地下同步实施整坑逆作设计方案,对超大面积逆作结构梁板提出了开口范围达总面积1/4的梁板设计方案。
武汉长江中心基坑工程:基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挖深9~26m,邻近长江,分为4个组团、共8个基坑实施,针对性采用落底地下连续墙和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落底式大合围帷幕,保障了超大规模基坑群实施过程中长江堤防的安全。
深圳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基坑工程:基坑面积1.3万平方米,挖深16~20m,紧邻地铁1号线、5号线宝安中心地铁站及隧道,采用两墙合一地下连续墙结合内支撑的支护设计方案。
济南普利门塔楼基坑工程:基坑面积8800平方米,挖深14~23m,采用嵌入岩层的"两墙合一"地下连续墙结合预应力锚索的支护体系,保证了基坑周边环境设施的安全以及五龙潭和趵突泉的水位稳定。
兰州鸿运金茂一期工程项目基坑工程:兰州第一高楼,基坑面积约2万平方米,挖深约20米,针对兰州地区大粒径富水卵石层和第三系半成岩红砂岩上下组合地层的特点,采用地下连续墙结合多道钢筋混凝土圆环支撑体系的设计方案。
萧山国际机场三期项目新建航站楼和陆侧交通中心基坑工程:基坑总面积25万平方米、挖深5~18.9m不等,距离运营中的现状航站楼楼前高架约4~10m,与北侧地铁车站、南侧高铁车站同期建设,分成40个基坑先后实施,采用了分区顺逆结合的交通中心基坑设计、灵活的阶梯式航站楼基坑支护设计和绿色高效的蓄车楼基坑设计。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北区改扩建项目岩土工程:填筑体量超900万方,最大填筑高度25m的超大面积高填方工程,采用大体量高填方填筑体控制性处理设计和契合建(构)筑物空间关系及施工时序的填筑施工时序设计,解决了航站区高填方场地形成的核心问题。
上海北外滩贯通和综合改造提升工程一期项目:基坑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挖深12.0~18.0m。采用分区顺逆结合、上下同步逆作的方案以及“变形源头控制、传播路径阻隔、对象主动加固”相结合的变形控制设计方法,确保了距基坑仅7m的百年历史建筑红楼的安全。
上海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上海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和外滩“第二立面”综合改造率先启动项目,紧邻文保建筑(普遍距离2~3m)、于历史建筑下方新建三层地下空间,采用周边文保建筑沉降控制复合基础加固、上部历史建筑与基坑开挖同步往复平移的技术方案,高效、经济地实现了历史建筑原位保护条件下的深大地下空间开发。
华东医院南楼整体修缮改造地下工程:近百年历史的保护建筑华东医院南楼总重量约2.6万吨,为全国体量最大的托换顶升保护建筑。针对建筑形体复杂不规则(平面呈工字型)、荷载分布不均匀、重点保护部位多、基础型式复杂多样的特点,采用变形控制桩基托换技术、微扰动基坑支护技术、建筑同步交替顶升和隔震技术,保护建筑历经三次结构荷载转换,实现了将建筑顶升1.2m、同时在其正下方开挖4.3m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目的。


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环境中免共振微扰动沉桩的环境影响机制及承载特性研究 ,2020~2023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软土地下空间工程安全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2012~2015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软土地区超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与地下空间工程关键技术,2012~2015
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2016~2018
上海市科委课题:濒海特大枢纽型超深地下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22~2025
上海市科委课题:历史风貌区里弄建筑街区有机更新与地下空间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2022~2025
上海市住建委课题:上海城市更新与新城建设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2022~2023
上海市科委课题:深层地下空间地质体微变形预测及控制技术研究,2021~2024
上海市住建委课题:超深超大直径超高压喷射注浆技术研发与应用,2020~2021
上海市科委课题:地下空间工程环境低影响高效节能施工技术研究与示范,2018~2021
上海市住建委课题:新型绿色桩基系列技术研发与应用,2016~2018
上海市科委课题:典型区域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关键技术,2015~2017
上海市住建委课题:超深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技术(TRD工法)与工程应用研究,2013~2014
上海市科委课题子项目:超深大基坑顺逆作同步交叉实施的关键设计及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13~2015
武汉市建委科课:沿江基坑工程深厚含水层隔水新技术研究,2012~2014
上海市科委项目子课题:注浆成型螺纹灌注桩技术开发及工程示范——注浆成型螺纹钻孔灌注桩设计方法研究,2011~2013
上海市科委课题:超深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和可回收式锚杆支护技术研究,2010~2012
上海市科委课题:堆土作用下软土地基浅埋高层建筑倾覆机理与工程问题研究,2009~2011
上海市科委课题:深大基坑变形控制设计与施工技术及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研究,2008~2010
建设部课题:基坑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新技术研究,2008-2010
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深埋圆筒形地下结构计算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2007~2009
上海市科委课题: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下工程关键技术研究,2007-2009
上海市科委课题:深层地下结构开发关键技术研究,2006-2008
上海市科委课题:主体工程与支护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工程理论、设计与施工新技术研究,2004~2006
上海市科委创新团队基金项目子课题:超高层建筑建造技术研究——超高层建筑筏板设计计算方法研究,2004~2006


学术兼职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TC204)、深基础分会(TC212)委员
《岩土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隧道建设(中英文)》、《Proceedings of the ICE - Forensic Engineering》编委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王卫东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基坑工程环境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领衔专家
上海市总工会“王卫东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专家


学术成果
撰写专著2部,主编著作5部,参编著作11部;主编规范标准16部,参编规范标准13部;发表论文240余篇(SCI和EI收录130余篇)。代表性成果包括:

(1)代表性著作
1. 专著《超深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技术与工程应用实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 专著《深基坑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设计、分析与实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3. 主编《基坑工程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4. 主编《逆作法设计施工与实例》(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年
5. 主编《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新进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
6. 主编《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新进展202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年
7. 主编《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新进展202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年

(2)代表性规范标准
1. 主编国家标准设计图集 《建筑基坑支护结构构造》11SG814
2. 主编国家标准设计图集 《综合管廊基坑支护》17GL203-1
3. 主编国家标准设计图集 《预制混凝土方桩》20G361
4. 主编国家行业标准 《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JGJ/T199-2010
5. 主编国家行业标准 《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标准》JGJ432-2018
6. 主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 《预应力鱼腹式基坑钢支撑技术规程》T/CCES 3-2017
7. 主编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 《超高压喷射注浆(N-Jet工法)技术规程》T/CECS 1290-2023
8. 主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 《市政基坑工程设计标准》T/CCES 39-2023
9. 主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 《铣削式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T/CCES 40-2023
10. 主编上海市标准 《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DG/TJ 08-2248-2017
11. 主编上海市标准 《基坑工程技术标准》DG/TJ08-61-2018
12. 主编上海市标准 《地基基础设计标准》DGJ08-11-2018
13. 主编上海市标准 《超高压喷射注浆技术标准》DG/TJ08-2286-2019
14. 主编上海市标准《建设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标准》(DG/TJ08-2308-2019)
15. 主编上海市标准 《逆作法施工技术规程》DG/TJ08-2113-2021
16. 主编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标准 《微扰动四轴搅拌桩技术标准》T/SSCE 0002-2022
17. 参编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2
18. 参编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规范》GB51004-2015
19. 参编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18
20. 参编国家标准 《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
21. 参编国家标准 《沉井与气压沉箱施工规范》GB/T 51130-2016
22. 参编国家行业标准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23. 参编国家行业标准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24. 参编国家行业标准 《建筑地下结构抗浮技术标准》JGJ 476-2019
25. 参编国家行业标准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标准》JGJ/T 406-2017

(3)代表性学术论文
1. Wang, W. D., Li, Q. and Hu, Y. Collapse of a high-rise building with pretensioned high-strength concrete piles in Shanghai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 Forensic Engineering, 2020, 173(1):1-9.
2. Wang, W. D., Chang, L. Y., Xu, Z. H., and Weng, Q. P.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large-scale and deep cylindrical excavation in Shanghai soft deposit. European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Applied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2012, pp. 10-14
3. Wang, W. D., Wang, J. H., Li, Q. and Xu, Z. H.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large excavations for Shanghai Hongqiao international airport transport hub using combined retaining structures. 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2015, 28(6): A4014002.
4. Wang, W. D., Xu, Z. H. and Li, Q.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deep excavations in Shanghai, China. Geotechnical Research-ICE. 2018, 5(3): 143-161.
5. Wang, W. D., Li, Q., Shi, J. W., Hu, Y. and Ng, C. W. W. Field investigation of collapse of a 13-story high-rise residential in Shanghai. 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 ASCE, 2017, 31(4): 04017012. (2017年度ASCE-JPCF杰出论文奖)
6. Wang, W. D., Ng, C. W. W., Hong, Y., Hu, Y and Li, Q. Forensic study on the collapse of a high-rise building in Shanghai: 3D centrifuge and numerical modeling. Geotechnique, 2018, 69(10):1-49.
7. Wang, W. D., Wu, J. B. and Li, Y. H. Super-long bored pile foundation for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in China.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hallenges and Innovations in Geotechnics, 2013, pp. 1-4
8. Wang, W. D., Wu, J. B., Hu, Y. and Huang Y. T. Design and monitoring of ground improvement for national exhibition and convention center (Shanghai) in soft soil. ASCE-GSP, 2016, 271: 718-727
9. Wang W.D., Huang H.W., Shen S.L., Wang J.H.(2009). Deep Excavation, Tunneling and Groundwater controlling.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Volume 4:3336-3350, Edited by Mamdouh Hamza. The Academia and Practic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lexandria, Egypt, 5-9 October.
10. Wang W.D., Xu Z.H.(2011).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deep excavations in Shanghai. The 7th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Aspects of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Soft Ground. Roma, 667-683.
11. Wang W.D , Li Y.H, Wu J.B.(2011). Pile Design and Pile Test Analysis of Shanghai Center Tower .The 14th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Hong Kong, China.pp.33.
12. 王卫东、胡耘、沈健、徐中华. 软土地基历史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的设计与实践. 岩土工程学报. Doi: 10.11779/CJGE20221081
13. 王卫东,常林越,吴江斌,王阿丹.软土地区600m 级超高层建筑基础沉降的计算与分析[J/OL].建筑结构学报. Https://doi.org/10.14006/j.jzjgxb.2022.0220
14. 王卫东,李青,徐中华,宗露丹,李耀良. 软黏土小应变本构模型参数研究及在超深圆形基坑分析中的应用. 地下空间学报,2023,19(3):844-855.
15. 王卫东, 姚激, 岳建勇, 蓝戊己. 软土地基文物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技术与应用[J].建筑结构学报, 2023, 44(12):40-47
16. 王卫东, 徐中华, 宗露丹, 朱雁飞, 翁其平. 软土地区56m深圆形基坑的优化设计与实践, 建筑结构, 2022, 52(10):1-10.
17. 王卫东,李青,徐中华. 软土地层邻近隧道深基坑变形控制设计分析与实践. 隧道建设,2022,42(2): 163-175.
18. 王卫东,吴江斌. 超高层建筑桩基础的设计与工程实践. 建筑结构,2021,51(17):59-66.
19. 王卫东,徐中华,吴江斌,李青. 基坑与桩基工程技术新进展. 江苏建筑,2021(3):1-10.
20. 王卫东,魏家斌,吴江斌,周蓉峰.高频免共振法沉桩对周围土体影响的现场测试与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21,42(04):131-138.
21. 王卫东,徐中华,宗露丹,陈永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超深大基坑工程变形性状实测分析建筑结构,2020,50(18):126-135.
22. 王卫东,丁文其,杨秀仁,郑刚,徐中华.基坑工程与地下工程——高效节能、环境低影响及可持续发展新技术.土木工程学报,2020,53(07):78-98.
23. 王卫东,凌造,吴江斌,袁聚云.上海地区静钻根植桩承载特性现场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9,40(02):238-245.
24. 王卫东, 李永辉, 吴江斌. 上海中心大厦大直径超长灌注桩现场试验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12): 1817-1826.
25. 王卫东, 吴江斌, 聂书博. 武汉绿地中心大厦大直径嵌岩桩基础现场试验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2015, 37(11): 1945-1954
26. 王卫东, 吴江斌, 聂书博. 武汉中心大厦超长桩软岩嵌岩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16, 37(6): 196-203
27. 王卫东, 吴江斌, 王向军. 基于极限载荷试验的扩底抗拔桩承载变形特性的分析. 岩土工程学报, 2016, 38(7):1330-1338
28. 王卫东, 王阿丹,吴江斌等. 考虑群桩加筋效应的桩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16, 37(6): 212-218
29. 王卫东, 李永辉, 吴江斌. 超长灌注桩桩-土界面剪切模型及其有限元模拟. 岩土力学, 2012, 33(12): 3818-3824
30. 王卫东, 王浩然,徐中华. 基坑开挖数值分析中土体硬化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 岩土力学, 2012, 33(8): 2283-2290
31. 王卫东, 王浩然, 徐中华. 上海地区基坑开挖数值分析中土体HS-Small模型参数的研究. 岩土力学, 2013, 34(6): 1766-1744
32. 王卫东, 王浩然, 徐中华. 上海地区板式支护体系基坑变形预测简化计算方法. 岩土工程学报, 2012, 34(10): 1792-1800
33. 王卫东, 徐中华, 王建华. 上海地区深基坑周边地表变形性状实测统计分析.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11): 1659-1666
34. 王卫东, 常林越, 谭轲. 超深TRD工法控制承压水的邻近地铁深基坑工程设计与实践. 建筑结构, 2014, 44(17): 56-62
35. 王卫东, 翁其平, 陈永才. 56m深TRD工法搅拌墙在深厚承压含水层中的成墙试验研究. 岩土力学, 2014, 35(11): 3247-3252
36. 王卫东, 沈健. 基坑围护排桩与地下室外墙相结合的“桩墙合一”的设计与分析. 岩土工程学报, 2012, 34(s): 303-308
37. 王卫东,翁其平.多极梯次联合支护体系在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基坑工程的设计与实践.建筑结构,2012,42(5):172-176.
38. 王卫东,吴江斌.上海中心大厦桩型选择与试桩设计.建筑科学,2012,28(S):303-307.
39. 王卫东,邸国恩.TRD工法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技术与工程实践.岩土工程学报,2012,34(S):628-633.
40. 王卫东,朱合华,李耀良.城市岩土工程与新技术.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7(S1):1274-1291.
41. 王卫东,吴江斌,王向军.上海地区桩基侧摩阻力与端阻力取值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11,33(S2):24-31.
42. 王卫东,王浩然,黄茂松等.水泥土重力式围护结构水平变形简化计算方法.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6):814-818.
43. 王卫东,吴江斌,王向军.桩侧注浆抗拔桩的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岩土工程学报,2010,32(S2):284-289.
44. 王卫东,吴江斌,翁其平等.中央电视台(CCTV)新主楼基础设计.岩土工程学报,2010,32(S2):253-258.
45. 王卫东,徐中华.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圆形深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10,31(5):195-201.
46. 王卫东,吴江斌.深开挖条件下抗拔桩分析与设计.建筑结构学报,2010,31(5):202-208.
47. 王卫东,徐中华.预估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的简化分析方法.岩土工程学报,2010,32(S1):32-38.
48. 王卫东,申兆武,吴江斌.桩土-基础底板与上部结构协同作用的实用计算分析方法与应用.建筑结构,2007,37(5):111-113.
49. 王卫东,翁其平,陈永才.56m深TRD工法搅拌墙在深厚承压含水层中的成墙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14,26(11):3247-3252.


奖励与荣誉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软土深基坑工程安全与环境控制新技术及应用,第1完成人;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超深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成套施工装备与技术研发及应用,第1完成人。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其中4项为第1完成人)、二等奖6项:
(1)201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世博500kV地下变电站深层地下结构开发关键技术,第1完成人;
(2)2012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基坑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关键技术,第1完成人;
(3)201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超深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成套施工装备与技术研发及应用,第1完成人;
(4)2021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软土地区超高层建筑新型桩基与深基础沉降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第1完成人。
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杰出岩土工程奖1项(第1完成人)。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 杂志2017年度杰出论文奖。
获国家行业及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3项(其中16项为第1完成人)、二等奖15项、三等奖14项,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项。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上海市科技精英(2019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014年)、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中国建筑学会当代中国杰出工程师(2013年)、上海市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领军人物(2014年)、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2008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07年)、上海市劳动模范(2006年)、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杰出人物(2006年)、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记功奖(2004年)
2020年11月,荣获“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3年4月,荣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2022年度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
2023年5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